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

馬英九認真拼統一,開放十二吋晶圓廠,就是要把台灣經濟搞垮,好讓中國容易統一。





 


馬英九認真在拼統一,不管經濟!開放十二吋晶圓廠到中國設廠,就是要把台灣經濟搞垮,好讓中國容易統一。十二吋晶圓廠是台灣產值最大的工業,是台灣經濟的命脈,四年後台灣所有的十二吋晶圓廠關閉。到時候台積電、聯電只剩下總經理室孤伶伶的留下來,這樣就叫企業總部設在台灣?根留台灣?



馬英九統一三部曲,中國笑哈哈
關閉晶圓廠,搞砸台灣股市,搞垮台灣經濟


馬英九化獨漸統的壓箱絕活:讓台灣人民年收入所得低於中國人民年收入,讓電子系大學生畢業後在台灣找譕頭路,台灣失去獨立的經濟命脈,當然要依附中國跟中國統一。


 


台灣電子工業在筆電廠關閉後,只剩下晶圓廠和兩、三家面板廠獨撐大局。現在馬英九開放十二吋廠登陸,把台灣晶圓業連根拔起,由於中國薪資及地價不到台灣的二分之一,預估四年後台積電、聯電將關閉最後一座晶圓廠。屆時清大交大電子系學生畢業後在台灣幾乎找不到工作,想要到晶圓廠工作就得離鄉背井到中國。


 


馬英九開放十二吋晶圓廠到中國設廠,預計四年後所有在台晶圓廠關閉,三十萬現任的電子工程師及一萬名應屆電子系畢業生面臨失業危機,到時只有兩成不到的工程師可以保留現職。晶圓廠外移出走消息傳出後,現在走進新竹科學園區和交大校園,工程師們個個都是哀鴻遍野、搖頭嘆息。電子系學生上網嗆聲串聯,要政府讓電子系所新生減班或停招,並輔導在學學生轉系。交大學生在BBS發起抗議,要政府認真思考,後晶圓廠時代工程師供需失調,中年轉業等社會危機。


 



十二吋晶圓廠關門,


交大清大畢業生流離失所,工程師變流民


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西進始於二○○一年,在二○○五年大眾電腦關閉台灣最後一條筆記型電腦生產線,宣告全數外移,從開放赴中國投資到整個產業空洞化,只有短短四年時間。包括仁寶、英業達和廣達等主要筆電業者的股價也大幅下挫,只剩原來股價的二成左右。


 


桃園龜山到平鎮曾是筆電大廠主要生產基地,這些年來閒置廠房一棟接著一棟,再加上跟隨筆電大廠西進的主機板、印刷電路板等零組件衛星工廠,連根拔起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聚落,造成數十萬名台灣勞工失業。


 


台灣資訊廠商外移中國風潮於十多年前成形,最早期以技術門檻較低的電子周邊產品為主,像是電源供應器、機殼、滑鼠、監視器等,緊接著則是主機板、桌上型電腦,技術門檻較高的筆記型電腦、晶圓代工等則是較晚西進的電子產業。


 


筆電代工產業過去二十年靠著台灣勞工創造巨額財富,這些大廠以台灣為基地,Made In Taiwan的電腦聞名全球,但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,筆電代工廠商打著「全球佈局」、「客戶要求」的旗幟,在五年前陸續赴中擴廠,爆發集體出走風潮。二○○四年,廣達、仁寶、英業達先後展開大規模員工優退方案,當時筆電代工廠人心惶惶,不少人面臨中年失業窘況。


 


台灣半導體晶圓產業,在全球具有高度優勢地位,政府貿然將十二吋晶圓製程赴中國投資,會使得我國科技產業的優勢流失,像過去玩具產一樣,全球產業龍頭地位被中國取而代之。


 


一座十二吋晶圓廠造價一千億元以上,開放後,台灣現有的十二吋廠都將外移,包括上下游廠商,開放一座十二吋廠,至少有五千億以上資金外移!此舉將帶給台灣空前災難,到時大學畢業生將被迫走上街頭抗議在台灣找不到工作!


 


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十二吋廠在台灣,一旦開放,面對中國低廉薪資及地價削價競爭,等於宣布台灣晶圓產業的全球龍頭戰略地位,拱手讓給中國!更是讓台灣晶圓產業連根拔起!


 


台灣的晶圓製造產業目前仍獨步全球,台灣更沒有理由把投資半導體產業的龐大資金(12吋廠投資資金約700~800億台幣)、技術、和就業機會平白送給企圖併吞台灣的中國,幫助中國半導體產業趕上台灣的晶圓業(如TSMC、UMC)。




台灣的12吋晶圓及0.13微米技術穩穩領先全球,十多年來連美國矽谷的Fabless IC設計公司都要到台灣來代工,產業設計與製造的基地維持在台灣證明是台灣經濟的發展根基。只要台積電能確保晶圓代工技術能勝過中芯兩個世代,就沒有理由到中國設置晶圓代工製造工廠,因為這將連帶剝奪台灣半導體產業鏈(IC設計、製造、測試、 封裝)的未來工作機會。資金往那流動,人才就會跟進。若資金往中國移動,人才也必定往中國移動,增強中國高科技的競爭力,反過來壓縮台灣科技產業的活路,為中國併吞台灣鋪路,嚴重違反台灣人的利益,屆時台灣股市科技股的行情勢必一蹶不振。




再說,Intel要在中國設立0.90奈米廠,那是外商單一的一座CPU廠,與晶圓代工產業毫不相干,再說目前也只聞樓梯響,真實性有待觀察。

1 則留言:

台南全方位電腦3C家庭電路電器快修中心 提到...

英特爾決定立足大連興建十二吋晶圓廠,一條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儼然就要在對岸上演,受限政府「登陸」條款的台灣晶圓代工廠還能有多少優勢?

網誌存檔